close

95/02/03-04 台北城市舞台劇場版精選留言

轉自春美歌劇團網站留言版

梅子 於 2006-02-05 20:43:51 留言
我想這裡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樣
不只看過一次青春美夢
我是第二次,你呢?

第一次看青春美夢,是去年台南關帝廟的首演
吵雜、擁擠、酷熱的七月天
台上優美的歌聲、唯美的愛情、時代與人物間的衝突,深深震撼著我
這種震撼,有點兒不知其然
或許出於對張維賢的不了解
也許是驚懾於劇團的種種創新
一個個的問號,加上不時傳來的汗臭味、嘈雜聲
再三打斷戲的連貫性
我這個戲曲門外漢,就真的只能看熱鬧了

早就聽說首演之後,劇團廣納各方意見,極盡所能地將瑕疵修改
我一直很好奇,也很期待
昨晚(星期五)再看
劇場版的青春美夢
經過多次外台演出的歷練
演員、導演、樂隊之間的默契使得故事順暢好看
開場的看熱鬧橋段,原本在外台略顯擁擠、難分主副,進入劇場的大舞台,足夠的揮灑空間,更能呈顯層次
投影的使用,在改良之後,成功營造濃濃的懷舊氛圍
用來貫串幕與幕,也為故事加分許多
而針對專有名詞適時打出字幕,如「孤魂聯盟」、「易卜生」等,讓人易於了解劇情,是相當貼心的服務
原本就覺得張才拍照的部分,是很棒的序幕(歌仔戲開場前,大幕經常是關上的,青春美夢卻敞開大幕,

露出空蕩蕩的舞台,引來許多觀眾好奇…奇怪,不用合起來搬道具嗎?)
再經牧非的解釋,感覺這樣的開場與後來的照片投影彼此呼應,更添追憶、懷舊的味道。
走入劇場的青春美夢成功牽引我的情緒
好幾次幾乎隨著劇中人的無奈、落寞而落淚
我喜歡看室內演出
就是喜歡這種完全投入看戲的感覺
青春美夢正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的一齣戲
真的很高興有機會見識劇場版的青春美夢
它讓我很感動、很想哭
感動於劇團整體努力、提昇而展現出來的成果
以往看春美歌劇團的戲,總有春美風采蓋過一切的感覺
但這齣戲讓我看到每一個角色的大放異彩
不禁要大聲說,你們好棒!!

看戲人 於 2006-02-05 22:50:13 留言
剛自北回花,才有空上來寫寫字
室內版的青春美夢已修改得相當完整
幻燈片的用法比外台使用得更好更能帶出那個時代
多加出場的那幕,加得很好,可以引出那個時代,是很好的序幕
至於將北管戲改成室內版,個人以為是應室內舞台的場所改
不至於像北管戲較單調
昨晚春美的演唱,非常完美!較外台場更令人激賞
朋友還為此問我是否為對嘴,我則回說這種戲都是唱現場的
朋友讚美春美難得聲音如此乾淨!直說這戲比霍元甲好看太多
朋友第二次看歌仔戲,她說值得期待春美再玩出什麼
周老師昨晚結尾唱得非常好,封箱之作會不會說服不了自己?
對藝術的熱愛我想封箱只會是一種休息,卻不會忘情
感謝劇團所有人的努力和工作人員辛勞才能誏我們可以有好戲可看
謝謝
更期待有好的劇本,誏劇團往國家戲院前進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一朵金花於 2006-02-05 23:23:36 留言
〈本文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研究生〉

2月3日我觀賞春美歌劇團在城市舞台演出的《青春美夢》,有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青春是美麗的、苦澀的也是人生最珍貴、躍動的歲月。
狂野青春,人間美少年
漂撇放浪,往事已雲煙
「戲如人生」,即使郭春美小姐所飾演的「張維賢」先生已離開我們,但在那段日治時期的「殖民困境」,卻深烙在每一位臺灣人的記憶裏。雖然,青春─猶如鐫刻在晨霧中,縱然美麗也會逐漸消失;但張維賢先生以戲劇為媒介,投入社會文化運動,開啟了台灣新劇(話劇)運動的先河,他的奉獻與努力,喚起了後人對臺灣日治時期的的歷史記憶,我以感恩的心向這位臺灣戲劇界老前輩致敬。此外,飾演「張維賢」先生的郭春美小姐除演技精湛、風采迷人不在話下;同時她對歌仔戲的執著、熱愛與創新表現,也令我十分「佩服」與「驚豔」。因此,就如同《青春美夢》簡介中所提及:《青春美夢》不只是『臺灣新劇第一人』張維賢先生的個人傳記;對春美歌劇團全體工作人員及團長郭春美小姐而言,也是近年來推陳出新,跳出「傳統窠臼」的創新劇作,說是「歌仔戲創新第一人」實至名歸。大體說來《青春美夢》的演出令人耳目一新〈懷舊的劇場設計與突破傳統的聽覺藝術〉,但個人有以下一點淺見與心得提供大家參考與交流:

《青春美夢》展現臺灣文史戲劇豐富、多元的面貌
西元 1895年日本春帆樓一紙,「馬關條約」換來台灣五十年殖民統治的心酸。生於1970年代的我,對於日治時期的那段文史,老實說實在有些陌生,幸透過書籍及文獻,認識了林獻堂、蔣渭水、賴和、吳濁流、郭秋生及當時極力推展新劇的文學家張深切先生等,從這些精彩人物的生平傳記,走進時光隧道,才讓我有嘗試摸索台灣當時社會文化的方法。此次透過《青春美夢》的演出,讓見識淺薄的我,認識了另一位可敬可佩的張維賢先生,尤其他能身體力行,為了實踐自己的夢想,不辭辛苦地遠赴異鄉學習新劇的各種劇場元素,回台後,他更以行動點燃了台灣本土新劇的薪火,尤其是他在當時日本殖民政府力圖改造台灣人民性格的「巨大工程」中,仍然以「臺語」演出,拉約斯‧美拉所作的《新郎》一劇。身為當時知識份子的張維賢先生,透過表演藝術所展現的改革理念與堅持,讓我看到他的夢想與實現。

尋找《青春美夢》劇情發展的主軸?
春美歌劇團演出的《青春美夢》,在題材的選擇,有別於以往的演出,我為其大膽的創新表現感到喝采,用歌仔戲演新劇,我個人覺得頗有創意。唯一覺得可惜之處在於劇情的舖陳與訴求的重點稍嫌不足。首先台灣「新劇」到底意指為何?我想應該有很多觀眾一頭霧水〈我隔壁的友人在演出的過程中就曾不斷的問我〉;其次我覺得在劇情發展上,應多著墨於身為知識份子的張維賢先生,對於當時整個台灣社會的一些改革期待與努力實踐的過程。「愛情」固然為戲劇界千古傳唱的重要元素,但我個人認為女主角「美智子」的角色性格塑造,稍嫌薄弱,《青春美夢》一劇過重於對愛情的鋪陳,反而模糊了一生致力於新劇推展的「維賢光輝」。另外,劇中呈現過多日治時期之負面統治劇情,其實台灣社會三百餘年,從未有過穩定的文化整合過程,因此對於這部分的劇情呈現之客觀性‧我個人持保留態度。

無論如何,我都要為勇於向傳統挑戰的春美歌劇團精彩的演出鼓掌致敬,同時我也要向該劇團親切、優雅的「執行製作」鄭秋美小姐說聲謝謝,因為她,開啟我對認識台灣歌仔戲的一扇窗。

《青春美夢》,人類因夢想而偉大,張維賢先生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宿江 於 2006-02-06 01:32:12 留言
  我看的是2/3的那一場,雖然以前沒看過外台版,但直接進入內台版的感受與感動,仍然是那麼的強烈與深刻。以下是一點點淺見,請不吝指教。
或許是天生對於音樂、旋律,較為敏感吧!這次的音樂,的確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先是整場背景音樂、唱腔部分大多以bass及爵士鼓做底,呈現出來的,自是極富現代風味的率動感,即便是傳統調子,因為有了現代樂器的加入,彷彿再度和現代接軌,讓人見識到,原來七字、都馬也可以這樣子演。再者,配合戲劇內容需要,劇中亦適時加入口琴、日本歌、饒舌歌、北管戲曲...等等,或搞笑、或穿插其間,的確豐富了整齣表演。而在整體音樂設計上面,一則有新編的幾首曲子(諸如:青春美夢...等)貫串其中,二則,在唱腔之間亦設計有與情境相符的背景音樂,尤其在表現主角內心苦悶時的幾首二胡,更是聲聲扣人心弦。若說整齣戲劇的氣氛營造,其功莫大於此了。
  在燈光與舞台設計上,亦顯出製作者的新意。沒有繁複的道具,而是以投影歷史照片的方式,引領觀眾進入戲中的年代。而燈光亦以黃/藍/紅,交錯的方式,一來表達場景的變換,戲與戲中戲的交雜,二來也顯示了人物內心情緒的轉折。而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角再日本時的一場雪。同時帶過了自然(季節入冬)、社會(農民向政府抗爭而受無情對待)、心理(主角為情所傷、傷感於時事)三方面的情境,真真是好一場雪啊!
  此外,在歷史方面,亦可顯見製作之用心。劇中不僅依史實,呈現出許多發生的事件及名詞,並貼心的在字幕上加入註解。在頭尾及換幕之間,亦投影出張維賢過去的歷史照片。此外,演出者也以身體語言與動作設計,整體的呈現其時代。其中,最叫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跳現代舞(名字?)了,演員們敬業的演出,叫人完全看不出歌仔戲的影子。
  在整齣劇中,有幾個小地方,是可以再做思考的:1.北管部份的男角唱曲(在下不太明白真正的北管唱法)部分及舞打部分,可以再加強熟練度。2.劇情部份,重點稍嫌弱了一點,除了在日本的一場雪讓人感動,以及赴日學戲之外,其他部分充斥了主角與政府,與家庭的吵吵鬧鬧,戲劇張力較為不明顯。而主角一生推動的新劇,其內涵的究竟為何?亦可深究。另外,和美智子之間的感情戲,其開始過於突然,而後一缺乏鋪陳,又或可說,因為和新劇推動方面交雜,重點難以突顯。3.戲中戲(新郎)部分,台上人拿小提琴,台下卻以二胡為音樂,雖說旋律好聽,但仍覺感覺有點銜接不對。4.部分唱曲處,bass音太重,有喧賓奪主之感。  此外,一些設備(字幕、麥克風、投影機)上的問題,也是可以再熟練的。
  總之,這齣戲可說是其歷史、藝術創作(音樂、舞台)意義大於戲劇本身。一方面讓觀眾了解先人可書可寫的動人故事,另一方面,也為歌仔戲的未來走向,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文由春美歌劇團提供

 


點閱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proje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