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美英 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2003-2005表演藝術觀察團評審委員

全新的歌仔戲創作,台上陣仗壯觀,台下「粉絲」聲聲叫好,欲罷不能....
創意的藝術手法與創作深度,讓俚俗與文雅相滲相融、曲高和眾,不再是夢想;
關鍵在於如何長期透過企畫整合,鼓勵藝術性的原創佳作,
再實施有效率有創意的藝文行銷活動....

國家文藝基金會第二屆「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優選團隊提出年度成績的大匯演,2005年七月一日起,連續三週的週末在關帝殿前的廟口好戲大拼台,以下是筆者連著三晚所見所思也有所感。

由常年於南部耕耘的秀琴歌劇團、春美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聯手於台南市關帝殿、高雄鳳山開漳聖王廟、屏東市玉皇宮接力演出,共計輪演九場--既可視同年度計畫成果發表,推廣質感提升的歌仔戲,也是各團彼此觀摩的大好機會,自然悄悄滋生有如競爭的微妙氣息。

第一檔登台的團隊是被認為擁有在地主場優勢的秀琴歌劇團,推出新編歷史劇《范蠡獻西施》,可說是文學性相當濃厚,敘述范蠡、句踐、文種的君臣與國族情感,並以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貫穿全劇,對於范蠡與西施面對國家興亡重責大任與個人情愛難捨的心理掙扎,著墨不輕;透過文雅的文藻修辭以及清爽節制的舞台調度和表演風格,使得全劇表達的情感誠摯細膩,頗為動人。

劇中給了西施自白心志、自剖心情的空間,免除了劇本結構因政治權位這類氣勢磅礡的情結壓抑了女性角色於其中所應受到尊重的傾斜危機,同時,劇終呈顯了范蠡何以最後棄官歸隱、放棄功名富貴、與西施兩人攜手懷愛走天涯,淒涼之中帶著幾分甜蜜,更增添全劇雋永韻味。

如此抒情風格、氣質路線的《范蠡獻西施》,無論劇本題旨、架構、曲白都具備學院派的精緻感,一定適合內台戲的欣賞,可是置於野台之上,難免偶有略嫌沉靜舒緩之虞,遊走於失去觀眾聚焦的危險邊緣。不過,范蠡將西施親手呈獻給吳王夫差的一場,壯丁抬轎,將美女西施穿越觀眾席中間高高送上舞台,可說帶起現場高潮之一。

七月二日晚上,春美歌劇團則是穿著時裝、和服搬演最心力作:《青春美夢》,出現了首次於歌仔戲舞台上搬演的現代人物、一位活躍於台灣30年代的重要知識青年--張維賢,以其為主角,描述他以推行新劇做為其實踐社會運動的方式,率先到日本築地學戲,回台灣教戲、演戲、導戲,企圖透過戲劇喚起民眾的覺醒,進而改革社會,一生追求夢想的過程、倡導新劇的理念,以及他處於新舊文化交替、日本殖民政府統治臺灣人民的時代,遭遇殖民政府官員衝突對立、和日本貴族少女有緣無份的苦戀下的種種衝擊。

筆者以為,《青春美夢》不獨題材空前創新與誠懇用心,相當值得肯定,飾演張維賢的當家小生郭春美也努力形塑歌仔戲少見的當代的人物角色,而且音樂素材的運用,加入了爵士節奏或流行歌曲旋律等的七字調,音樂風格自由多元,可說與其主題特殊性相互映襯,兼具「胡撇仔」的活潑趣味。

遺憾的是,雖然劇本題材跨出了歌仔戲野台的慣有思維模式,舞台表現也明顯的採用了現代劇場的編導手法,但在場面的調度上、人物關係的形塑上、以及情節動作的節奏安排,出現讓人感到陳舊疲軟之處,令人期待爾後的進步空間。

有趣的是,《青春美夢》中開場的「戲中戲」,即是呈現當年知識份子批評歌仔戲的傷風敗俗,大聲鼓吹新劇種的引進與創作;此段放在今日的外台歌仔戲舞台來看, 古今相互對照之下,隱隱然散發一種歷史變遷帶來的辯証趣味,令人莞爾。

七月三日晚上,明華園天字團的《鬼菩薩》,由於是明華園本團當家丑角陳勝在編劇,由陳昭香、陳進興姐弟挑大樑演出,未開演即已受到矚目,來勢洶洶;其實從公演現場的環境裝置,數幅高高立起的劇名海報,還有效果良好的字幕投影,已經可以看出果然不愧歌仔戲家族王國的雄厚血緣背景,處理野台演出經驗豐富。

《鬼菩薩》劇情離奇而張力十足,老辣的重口味調理,節奏緊湊而曲折,一貫的野台戲文本風格,同時間歇性穿插諧趣對白、說學逗唱與歌舞串場,深諳普羅大眾心理,可見該團戶外演出的火候不容小覷!

劇中一人分飾清廉正直的官員、以暴制暴來執行正義的「地獄來的使者」不同角色,雖無新奇,可是搭配音樂燈光煙霧等舞台技術,加上扮相俊美,造成的驚悚效果不差;進一步藉此反映官場政治的醜陋黑暗面,刻畫人心於善惡、公理與暴力之間的痛苦掙扎,尤其劇情節尾將劇中一對情投意合的情侶不只硬生生拆散,更推向悲慘的深淵,好似非逼得觀眾質疑天理何在不可?!

全劇的進行可說緊緊抓住觀眾的呼吸,不過,亮眼的丑角戲份、生動的文辭口白之外,筆者疑惑台上的滿天金光,或許誠屬野台的必要手段,可是,過度「重鹹」料理慣性亦有可能蓋過甚至破壞了該作品的完整性!

無論如何,三天的外台歌仔戲接力大會串,全新的歌仔戲創作,不僅台上的陣仗壯觀、演出精采,台下的「粉絲」群也不惶多讓,內行的戲迷們偶而一聲一個好,捧得全場氣氛熱烈,欲罷不能。

這樣的成績必然整合了多方人力與企劃新意。據悉,年度創作大戲的驗收採取三團所在縣市的廟口大戰三回合的方式進行,其中暗藏國藝會的「用心」:期盼藉此機會促使團隊與在地資源,例如縣市政府單位、媒體、觀眾開發,更希望能推廣行銷成為各地廟會活動請戲的新潮流,讓廟會活動展現不同的風貌。

除了新作品的登場,該活動還搭配系列相關企劃,據報導,台南市首演場的秀琴歌劇團號召的『三代同堂逗陣來看歌仔戲』,25組名額全滿,而且當天關帝廟三十餘位主事委員全部列席,連去年『廟口歌仔戲』活動舉辦場地之一的台南安平開台天后宮也前來共襄盛舉,現場還有關帝殿主動提出配合的民藝帳篷、服務台、醫護站等,充分發揮了濃郁的在地人情味。(註)

顯見,就算免費入場的藝文推廣節目也可以融入某種理想向度的企劃包裝,提昇表演與觀賞深度,平易近人也可以具備創作性的企圖與深化處理的題材,於是,三個晚上下來,筆者看見所謂俚俗與文雅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可能,其中的重點是如何透過企劃整合,鼓勵藝術性的創作新作,再施行有效率有創意的藝文行銷活動。

在地的文化公部門可能會發現不是民眾對藝文不熱情捧場,而是應該檢驗展演的內容夠不夠好?親近藝文、觀賞表演的風氣有沒有長期有心培養起來?希望廟口大匯演現場兼程趕來陪大家看歌仔戲的台南市的大家長許添財市長也能夠從這樣一個自由又愉快又意猶未盡的戲曲之夜得到若干啟示?!

(註)參見:紀慧玲,<廟口歌仔戲專案 南市關帝殿熱烈首演>,2005.07.02.民生報

(本文原刊載於2005年9月 台南有藝術 第30期,獲作者同意轉載)

點閱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proje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